Friday 23 May 2014

書店樂

近日在書局打書釘, 翻閱了兩本有關書店的笑話集, 看了一則笑話, 不意此一記風趣乃爾, 忍俊不禁, 笑彎了腰, 樂了半天!  
    
現與予分享, 以一補近日之疏懶!
有興趣再讀, 可購書而盡享樂趣!

Weird Things Customers Say In Bookshops    
by  Jen Campbell.


Customer:         Have you read the Bible?
Bookseller:        Some parts.
Customer:         I see.  I think you should read all of it.  I’m going to come to the bookshop once a week and read it aloud to you.
Bookseller:        That’s really not necessary.
Customer:         But I want to.  I will read it to you in Italian, as that is my native tongue.
Bookseller:        … I don’t understand Italian.
Customer:         This does not matter.  

Bookseller:        … I think it probably does.

Tuesday 4 February 2014

碧血寫春秋 – 觀劇惹深思

碧血寫春秋 觀劇惹深思
去年看聲哥名劇碧血寫春秋1,發現這是個很不錯的劇目, 自此便多留意葉紹和蘇翁的作品, 果然不負所望, 發現了好幾個優質劇本, 老懷大慰! 現先說說碧血寫春秋。這是個有趣的劇目, 本身可探討的主旨其實很有深度, 可惜一直為觀眾所忽略了!
碧血寫春秋可以說是對中國傳統的道德倫理觀念的一次探索(作者有否此原意則作別論), 雖未至於是提出控訴,但也可借此劇帶引出一些值得深思的討論。
主角是鍾孝全, 與弟弟孝義是孿生兄弟, 父祖輩為武將世家,列代忠良;老父鍾于君, 人如其名,忠心愛國,更要力保家聲。但這個家族光環並沒有為兩兄弟帶來甚麼好處,倒更似是個枷鎖,一個包袱! 老父特意為二人改名為孝全孝義, 顧名思義,寄望兩人生而以孝義為先, 以家聲為重,以國事為任。 孝全孝義兩人文武兼擅,堪稱為一時俊彥,各具才情,各有抱負。二人俱為國政凋殘、 佞臣當道而聯結一班義士,合作宏圖。哥哥孝全更是有謀有略, 借溺於情愛來掩飾鴻圖大計, 弟弟孝義則廣交豪傑義士, 暗助兄長聯絡策劃謀圖。
劇情一開始哥哥孝全便已表明要韜光養晦, 暗中別有圖謀,且早已與弟郎和義軍連結, 只等候時機行事。 但他的計劃卻一而再, 再而三被老父要求的“孝”, 臣子的“忠”所干預阻撓, 以致被迫冒險上馬出征,功敗垂成,被父追殺,後來更無辜犧牲。老父鍾于君對兒子的要求活脫脫就是典型和傳統對孝的要求,是無需解釋、不用情由, 也不在乎對錯、計較成效, 只是父命便得遵從。劇情鋪排直指出“盲從”的問題, 質疑 “愚孝”之無謂, 更狠狠地諷刺了舊日文化上一直以來從不重“理性”、只顧“情”“面”之弊! 劇中老父只求保住自己的名聲,拿兒子的性命作工具,以解決自身的難題, 以換取忠烈之虛名!一方面作為父親,竟無視兒子本身生存之權利、兒子個人的意願, 更沒有考慮是否犧牲了兒子便能解決問題;反之,雖知道於事無補, 但他的目光只在當下, 只在一己的利益(他個人的孝與忠:家門的聲譽、君王的壓力等)上。兒女只是他個人的附屬品, 隨時可取可捨!
啟迪人思的是孝全這個人物 - 他是個才德兼備的英才俊彥。 他代表了對個人的自主自由的一種追求 - 由始至終他都在追求、計劃、嘗試掌握自己的人生、家庭和事業。 孝全原可利用本身的智慧和天賦的能力, 為自己作出安排, 為拯救國家而策劃, 盡一己之力來扭轉乾坤。 但自一出場, 孝全的“自我價值”便一直被壓抑在“孝”“義”這些道德標題下, 他就如一隻被困在“孝義”囚籠內的雄獅,被迫要否定自我來成全責任, 要放棄自由來換取世道歌頌的馴服!
另一描寫是人在這場“自衛之戰”中往往是孤立無援的!由於早期計劃機密,孝全已不能與身邊人相議,又被各人誤會, 後更因被強令上馬出征, 致與弟郎及志同道合之人中斷聯絡,此安排正彰顯了他孤軍作戰之苦。 起初,身邊的人(包括父親、妹子、女友、甚而敵人)並不諒解支持他,反之,在他們眼中,孝全只是個不思進取之人,都認為他沒用、沒出息! 這不禁令人慨嘆, 這是個怎麼樣的社會, 怎麼樣的文化啊! 首先, 就算孝全真的是貪花弄月, 那又有何不可? 為甚麼人不能為自己而活、不能選擇過自己喜愛的生活呢? 其二, 壓力來自四方八面, 對孝全肆意指劃批評,正是“子非魚”, 且又“干卿底事”呢! 再者, 為何強要違反個人意願,定要放棄小我而要為大眾、為國家、為家庭服務、甚或犧牲呢? 為甚麼可以那麼“理所當然”呢? 人在此等文化環境中難道不可以選擇, 在大我之下小我只可妥協順從?
孝全被迫倉猝上馬, 未有依計劃行事,以致誤了軍機, 中伏待救。借此說出年青將軍在失去自由自主後,已如斷翮之鶴, 縱有凌霄之志, 亦只能淪落與雞雉同群了! 孝全在放棄堅持自我,接受擺佈後, 開始則弱了信心,失去了方寸,致未有聯絡弟郎修訂計劃行事;繼而倉促領軍, 致中伏兵敗。獲救後, 更信心盡失,心鎖蔽聰,致仍未有主動與弟弟和義軍聯絡, 亦未有針對奸相的手段而加以防範, 全是一副束手待擒的心態。 及至金牌聖旨相繼而至, 亦無善策應付, 明知回朝有阱, 也只能無奈棄甲返京自投羅網。人在被否定了自我的價值、剝奪了自主的權利, 便會失去立身之基地, 窒礙原可自給的養份,便會無所依傍,甚而失去戰鬥能力,任由外力擺佈支撐!
殺子一場, 兒子留下血書“寫出平生無限恨, 英雄血淚湧心頭”, 提出深切的控訴:“引諭天倫樂, 栽成血淚詩, 凶殘如餓虎, 猶不噬親兒”! 2 但為父者未有徹悟, 未有為兒子尋個脫身之法, 反而一意孤行, 送兒子上絕路! 那是甚麼父愛? 那是甚麼道理? 更可笑者是孝全的犧牲換來的不是國事平靖, 不是家族無憂, 而是只落得小人重得意, 國勢更凋零! 這就明說“愚孝”之無能、側寫“愚忠” 之無聊了!
觀賞時殺子一場,頗受感動, 惟最感震撼者乃是觀眾的反應。因為編劇一早安排了一雙生弟郎, 是故孝全雖死了, 還有個孝義! 文武生換個扮相, 以弟弟的身份出場,氣氛一轉,變成喜劇收場!可惜! 可惜最諷刺的是當初解決不了的聖旨降罪致要非殺孝全不可的難題, 孝義一出來便輕而易舉解決了, 還不用上奏便立時殺了國丈觀眾固然額手稱慶, 立時遺忘了不久之前孝全的垂死掙扎、苦苦的哀求,也不再在意孝全的無謂犧牲,更把失去孝全之痛忘得一乾二淨! 這唯一的解釋是 因為他還有個弟弟, “無後為大”已不是問題了此情此景, 不禁慨歎! 一者,個人的生命原來竟是可以如此不堪的:個人的意義竟只是關係着族群裏所扮演的角色而已其二, 問題原來可以是這麼簡單的 : 難題是要冷靜理性用智慧和自力去解決的, 而不是埋首只往道德層面裏去鑚而莽顧他人基本權益, 也不是不計成效而藥石亂投, 更不是聽天由命的意圖僥倖! 孝全啊, 當初你為何輕易放棄堅持呢!
假若此劇沒有安插孝義出場, 而只以殺子作結, 或許更能觸動觀眾、啟發深思: 如能讓那唏噓延續, 或許更能激盪人心去審視檢討傳統價值,甚而重視保育個人自我,那便可使斷翮重生了!

1 藍天佑和鄭雅琪的演出。
2寫血書一段孝全有大段唱演,時間頗長,故以為血書應是長文以訴情道苦,可惜只得絕句一首,削弱了控訴之力,亦與時間有點不成比例! 若能以較長之詩或文章,表達孝全對骨肉之斷腸與對生命之絕望則更佳!


Monday 3 February 2014

香羅塚 - 西九大戲棚觀後有感

粵劇 -香羅塚 (李龍、阮兆輝、尹飛燕 - 西九大戲棚 )


劇本乃一劇之本,惟粵劇的演和觀總是重唱演而輕劇本,但求有戲可‘做’, 可取悅觀眾,便少去計較劇本戲文之內容、故事背後之深意,就算是唐滌生的名劇,說論多集中在其文采辭藻、選曲入樂和情節起伏的安排等,少有視之為文學作品,更罕有探討情節內容所帶出的訊息,研究所包含的深意! 而一般的場刊, 無論設計如何新穎、製作如何精貴、裝潢如何美煥,也絕少介紹如何去賞識一劇,甚或如何欣賞各行當的演出特色,極其量只算是一本(或一紙)彩色的廣告加插了演職員表、造型照和極簡單的戲橋在內而已!這或許與所需心力成本有關, 在觀眾沒有要求下,便敷衍了事! 場刊如是,戲曲雜誌也相去不遠, 只是多了些現場劇照而已矣!
事實上, 粵劇劇本確實質素差落極大, 這與好的編劇已漸見凋零有關,例如唐滌生、蘇翁、葉紹德等俱往矣, 故現今不少以粗製濫竽來充數, 以產品取代藝術。話雖如此,粵劇裏也不乏好劇本,最近便看了齣內容與演出俱優的戲 - 《香羅塚》(西九大戲棚, 李龍、阮兆輝、尹飛燕)。現先說《香羅塚》一劇之本, 遲些再說演出與製作。
一九九九年舉辦的唐滌生逝世紀念節目選有《香羅塚》,其時臨時區域市政局發了個中文稿,開首便說:『小小的一個誤會,可能無傷大雅,也可能會連累當事人身陷囹圄 粵劇《香羅塚》便是由一個誤會開展的故事。』舉辦紀念節目原意是推廣粵劇, 褒揚優秀編劇, 惟官方文稿所言, 馬虎因循,只道粵劇就只能是說說故事而已,白白浪費了大好機會去宣揚粵劇的文學旨趣、輕視了劇本蘊藏的藝術價值!
《香羅塚》說的不是一個簡單的誤會, 而是人心深處的傲慢與偏見!此主題所探討者, 比珍奧斯汀(Jane Austin)的風花雪月更來得深切沉痛, 更發人心省
先從第一主題層次觀之, 《香羅塚》所審視呈現的是傲慢與偏見這些原始心理罪行, 劇中數位男角 - 趙仕珍、陸世科、趙勤、縣府和公差等,都在不同的情況下, 基於不同的原因, 犯上同一錯誤。首先的“錯”是錯在林茹香出身青樓, 雖然家道破敗前是世代書香,但一旦流落章台便如留下剌青, 無論茹娘日夜如何嫻淑經營,端莊操守,污痕仍在 - 雖不在妾身, 卻是刻在每個相識的心上! 既磨洗不去, 還像鬼魅一樣, 附貼潛伏, 隨時擾攘安寧, 更伺機反噬傷人!

趙仕珍 - 她的丈夫 - 雖然愛她的美貌, 知其五年來品行賢淑貞嫻, 但從未完全信任過她! 他雖然放下身段娶她為妻, 但骨子裏心存傲慢, 更時刻懷疑妻子的忠貞。其實他與趙勤的想法接近,只道是茹香縱有高潔情操,經過了廿年的風塵洗禮,恐怕也只剩下一分了! 趙仕珍內心深處始終仍未真正為她脫籍, 在偏見的驅動下,他事事猜疑偵察、處處築籬防範!更甚者是在書生出現後,他自忖儀範不及世科,又見妻子重秀才之文采而輕武夫之提攜, 便不期然由傲而生妒,因此便固執地要証明茹香與書生有所不軌, 以証明自己之所慮無差! 這亦為後來他導演妻子夜叩西廂鋪排了前因, 但後果仍要陸世科的傲慢來成全!

陸世科是另一傲慢與偏見的集大成者, 他恃才傲物, 在趙家為童子師是屈就高才,對趙家上下沒有一個看得上眼, 對武備出身的仕珍只是敷衍應酬, 對茹娘這個煙花女主亦是酬恩多於敬重, 是故一言不合便要呈辭。 及至茹香夜裡叩門,他也因為對茹香的偏見,亳不考慮茹香平素操守表現, 也不費神去識辨此異於尋常的行徑,便立即深信茹香不安於,匆匆留書逃走。及後審案更傲慢與偏見功力齊發, 未查問証人、未看証據、不聽答辯,便已先入為主,早把茹香定了罪!
趙陸的偏見亦充份反映在趙勤及趙家上下(除了三娘和喜郎), /她們多年來雖目睹耳聞茹香平素的貞嫻操行, 但從來都沒有真正的相信她,尊敬她。故此亦難怪外人如縣府和公差等都用本身的直覺偏見, 加上趙府閒話及已然散播的傳聞來代替一己之耳目了!
最耐人尋味的倒是趙勤這個猥瑣的小人物, 是他最早改變對茹香的偏見。他出身不好,故而未有自滿自大,雖然初時趙勤不信茹香能出淤泥而不染, 但他的偏見是視茹香為“同道中人”,因此,他從來不認為自己比茹香高潔, 反之,倒是他把茹香的冷面當成對他的傲慢! 趙勤是受茹香以德報怨的品行所感動, 真誠地悔改而善待茹香的。
此外, 劇中除了喜郎是基於母子親情的原故而對茹香的清白深信不疑外,就只有三娘是用她多年觀察所得而堅持茹香是無辜的。 三娘和茹香有着相同的出身, 她對茹香全沒偏見, 是劇中唯一能用廿多年的觀察來分析看待茹香的為人。 這其中的深意就是說, 越是自恃身份地位或才高學廣的, 便越易墮入傲慢與偏見的魔障中 

這正好讓我們深思, 原來一個人的價值, 不在於她現在做了甚麼, 不在於她的品行才幹, 而往往是在於其過往, 其在別人心中的印象! 在中國人這個階級觀念濃厚的社會,在集體的偏見下,在個人的傲慢中, 是不大在意對個人應有的基本尊重。 就如茹香,無論穿戴堂皇也改變不了潛藏人們心中對她卑微過去的印象! 案件既關係一人之清白存亡, 陸世科亦不是存心作惡, 但處理案件竟是如此兒戲, 不免慨歎! 雖云古代法律審案時是要『對推』的,現代的法律更要控方舉証, 但在傲慢與偏見的影響下, 相信不少人也曾吃過苦頭


從第二主題層面看《香羅塚》,人生仍然是樂觀的!此劇一反粵劇的一貫慣常手法, 指出人貴在不用借助『外在』力量來解決問題 - 打救茹香的, 不是別人, 不是出廵的王爺, 更不是滿天神佛, 而正是茹香自己茹香得以逃生, 並不得力於後來位高權重的王爺丈夫趙仕珍, 也不是她所欣賞才高行潔的新任廵按陸世科, 而是她曾仗義疏財清廉自守的小獄吏, 是她的義行所佈施之恩德修來的正果, 為她帶來轉圜生機。 趙勤的覺悟轉變, 柴全的慷慨義助, 都是茹香一直以來待人以誠, 不以職位出身來判斷人品。 她不計較趙勤的揶揄而一再為他在丈夫面前美言,又只憑三娘絕少開口向她要錢的原因, 便不問情由、二話不說使人支取黃金予一個不相識的人, 這份對三娘的信任, 對有需要的人的慷慨, 為她贏取了真誠的情誼, 亦最終修來善報, 拯救了自己!如此, 既旨趣盎然,首尾貫徹, 更不落俗套, 誠佳作也!  
 

此劇饒富深意, 如能在尾場多添筆墨, 加強趙仕珍和陸世科唱段,讓二人深切追悔,交流所悟,則主題便能清楚明確, 更能引發觀眾深思,而不會以平常冤案劇而輕視之矣!

Sunday 2 February 2014

梁醒波 - 看再世紅梅記有感2

梁醒波 - 看再世紅梅記有感



開此部落格其中一主要目標是要為文寫波叔,向他致敬。惟一直以來仍未能做好準備功夫,每次翻看重溫波叔舊作以喚起記憶點滴, 總是沉醉於觀賞之中而盡耗時間、忘卻初衷,致使到今仍未能成篇!最近看仙姐策劃寶珠姐嗲姐演出的再世紅梅記,不禁再三懷念波叔的賈似道,便不再怠慢,執筆將一時之感紀錄下來!  
雖然沒有看過波叔在戲台上的演出,但多年來聽他與任白伯所聲演唐滌生筆下的名劇,及觀賞他的戲曲電影,對他的演和唱的造詣已然萬分敬佩欣賞!年前看完吳鳳平和鍾嶺祟編著的梁醒波傳後, 對波叔的個人情操、生活歷程、演藝造詣等有了更深入的了解,方得知他原是文武生,功架了得, 後來才改變行當, 繼續發亮發光。最令人欽佩者是他對粵劇、對藝術、對家人、對後學的關懷貢獻!
波叔的胸懷令人折服, 他從不吝嗇指教後學 例如林家聲和文千歲所跳之「韋馱架」乃波叔親授、 寶珠姐早年得波叔慧眼識才受指導做孖寶劇團和得波叔推介而為任姐收為首徒。波叔更是自始至終全力協助扶掖雛鳳,其他受惠波叔指點者亦分佈各個行當:如吳君麗、陳好逑、尤聲普、羅家英、李龍等,委實能打破門戶行當,提攜扶掖後學,誠一代宗師風範也!1  

波叔戲路廣, 演藝精,直是渾身是戲 無論是大王爺還小人物、是義士還是佞臣、是宰閣還是商賈、是古板道學還是侷促寒儒、是品純呆子還是紈絝子弟, 俱演來形神惟肖惟妙!    
他可以是慈眉善目的陳齋長, 素秋要到後園窺醉,他能演活對素秋既要嚴厲阻撓又難禁溺愛縱容的矛盾感情:他那份擔憂溢於言表, 那份憐惜盡見於一面無奈、欲言未吐之中。這份輾轉的心情便能解釋為何老儒生一再輕縱素秋赴約了!
劇情一轉, 波叔又可以是牡丹庭的老道學,愚頑加上勢利的角色演來潑辣生動, 在太守堂前是唯諾承歡、卑躬謙遜;在道觀面對柳夢梅及道姑人等則一臉倨傲沒給半點善顏色、沒用半句好聲氣、沒留半分有餘地。雖如此, 波叔演來恰如其分,不是奸險小人的嘴臉,也不是無術之徒的做作, 唸白唱演出來的嚴然是一個耄儒道學,以諂上欺下來討活的小人物而已!
說波叔演老儒生,不得不提他的崔允明。演此角色不是穿帶破爛便可形似。紫釵記波叔初出場觀燈時, 其時他或得李益照顧,還未致窮愁落魄,故單薄衣衫還算得體,但波叔仍能帶出三分寒傖,一身老練和滿腹經綸,塑造成崔允明雖坎坷但不失氣節之骨格。波叔最精彩一段為演潦倒的崔允明到小玉家賒貸,說到得太尉接見,在窮途乍見曙光時,波叔是聲色俱備,透露着一絲的歡愉和一丁點的尶尬;當小玉送錢道賀,波叔的崔允明是深知小玉的艱難,惟機不可失,聲情到處是矛盾、是感恩、再混和着歉疚,把個中複雜的情緒輕易表現無遺! 同是老儒者角色, 波叔不同的唱做唸白,三種不同的演繹, 細緻地將三個不同才情性格的虛構人物繪影繪聲地展現出來, 確是功力深厚!
波叔的唱更是令人擊節, 波叔他音域廣闊,高低宛轉無礙。他的乙反木魚最具特色,傳神達意,例如一段崔允明的“三朝七日來借貸,累嫂你當完金鐲典銀釵!”道盡了崔允明的窮酸困窘。演賈似道, 唱木魚“是否藍橋約定三更夢”,波叔在提問中暗作套索;唱“我比青年誰輕重”,則流露輕蔑之餘又難掩那滿不是味兒的醋意,;唱至“我可以喝斷長江波浪湧, 他呢?”波叔是強抑怒火而另帶三分威嚇的。一小段木魚, 多重變化, 自然而無雕琢之痕, 實波叔功力深厚之故也!
波叔的賈似道, 每一唱段都各有其傳神韻味,例如中板“滕王有閣詩人讚, 金為樑柱玉為欄也平凡”,再接滾花“怎似俺盤杯碗碟盡金批, 用稿閒箋皆玉版”,便輕鬆唱出似道的縱慾好強、驕奢自滿! 波叔豪氣干雲的唱演在黃衫客一角最發揮得淋漓盡致,一開首唱滾花“雕弓寶劍黃衫客, 愛向人間抱不平”,音高氣焰;另一段滾花,唱“俺要他,要他賒來花債此時還”,清烈之音與鑼鼓配合,霸氣衝動十足, 推起高潮!到怒打王哨兒, 唱霸腔滾花“俺要拳碎奴才骨, 龍泉出匣不留情”, 緩疾有致,勢力雷霆, 令聽者痛快!
波叔的演和唱多采多姿, 所演角色皆有特色,能生動突出人物的骨肉性格:例如有逐臭貪利的周鍾(帝女花), 有貌醜純良的大郎(三年一哭二郎橋),有魯莽牛精的二王爺(金鳳鮫龍),有滑稽無行的太師子(三笑),有怕老婆的老太爺(代代扭紋柴),有智勇俱備的高行週(高平關取級),波叔每個角色的演出,實關鍵着劇力、戲味和藝術境界的提升

波叔身懷絕藝,演唱唸白皆風格獨樹一幟,且德藝超卓,真是不可多得,真是令人懷念!

原來波叔還有另一絕技,乃是千里相人,當年他竟能在芸芸觀眾中一眼便看到了站在遠處看戲的意中人,而且還義無反顧的勇往直前,以超級的浪漫加上真摯的情意贏取芳心,終奪得美人歸! 還有,別看波叔能喝斷長江,原來他最怕老鼠!2 哈哈 ,不過這也難怪,試問有誰不怕老鼠呢

1 吳鳳平和鍾嶺祟編著的梁醒波傳
2 吳鳳平和鍾嶺祟編著的梁醒波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