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uesday 4 February 2014

碧血寫春秋 – 觀劇惹深思

碧血寫春秋 觀劇惹深思
去年看聲哥名劇碧血寫春秋1,發現這是個很不錯的劇目, 自此便多留意葉紹和蘇翁的作品, 果然不負所望, 發現了好幾個優質劇本, 老懷大慰! 現先說說碧血寫春秋。這是個有趣的劇目, 本身可探討的主旨其實很有深度, 可惜一直為觀眾所忽略了!
碧血寫春秋可以說是對中國傳統的道德倫理觀念的一次探索(作者有否此原意則作別論), 雖未至於是提出控訴,但也可借此劇帶引出一些值得深思的討論。
主角是鍾孝全, 與弟弟孝義是孿生兄弟, 父祖輩為武將世家,列代忠良;老父鍾于君, 人如其名,忠心愛國,更要力保家聲。但這個家族光環並沒有為兩兄弟帶來甚麼好處,倒更似是個枷鎖,一個包袱! 老父特意為二人改名為孝全孝義, 顧名思義,寄望兩人生而以孝義為先, 以家聲為重,以國事為任。 孝全孝義兩人文武兼擅,堪稱為一時俊彥,各具才情,各有抱負。二人俱為國政凋殘、 佞臣當道而聯結一班義士,合作宏圖。哥哥孝全更是有謀有略, 借溺於情愛來掩飾鴻圖大計, 弟弟孝義則廣交豪傑義士, 暗助兄長聯絡策劃謀圖。
劇情一開始哥哥孝全便已表明要韜光養晦, 暗中別有圖謀,且早已與弟郎和義軍連結, 只等候時機行事。 但他的計劃卻一而再, 再而三被老父要求的“孝”, 臣子的“忠”所干預阻撓, 以致被迫冒險上馬出征,功敗垂成,被父追殺,後來更無辜犧牲。老父鍾于君對兒子的要求活脫脫就是典型和傳統對孝的要求,是無需解釋、不用情由, 也不在乎對錯、計較成效, 只是父命便得遵從。劇情鋪排直指出“盲從”的問題, 質疑 “愚孝”之無謂, 更狠狠地諷刺了舊日文化上一直以來從不重“理性”、只顧“情”“面”之弊! 劇中老父只求保住自己的名聲,拿兒子的性命作工具,以解決自身的難題, 以換取忠烈之虛名!一方面作為父親,竟無視兒子本身生存之權利、兒子個人的意願, 更沒有考慮是否犧牲了兒子便能解決問題;反之,雖知道於事無補, 但他的目光只在當下, 只在一己的利益(他個人的孝與忠:家門的聲譽、君王的壓力等)上。兒女只是他個人的附屬品, 隨時可取可捨!
啟迪人思的是孝全這個人物 - 他是個才德兼備的英才俊彥。 他代表了對個人的自主自由的一種追求 - 由始至終他都在追求、計劃、嘗試掌握自己的人生、家庭和事業。 孝全原可利用本身的智慧和天賦的能力, 為自己作出安排, 為拯救國家而策劃, 盡一己之力來扭轉乾坤。 但自一出場, 孝全的“自我價值”便一直被壓抑在“孝”“義”這些道德標題下, 他就如一隻被困在“孝義”囚籠內的雄獅,被迫要否定自我來成全責任, 要放棄自由來換取世道歌頌的馴服!
另一描寫是人在這場“自衛之戰”中往往是孤立無援的!由於早期計劃機密,孝全已不能與身邊人相議,又被各人誤會, 後更因被強令上馬出征, 致與弟郎及志同道合之人中斷聯絡,此安排正彰顯了他孤軍作戰之苦。 起初,身邊的人(包括父親、妹子、女友、甚而敵人)並不諒解支持他,反之,在他們眼中,孝全只是個不思進取之人,都認為他沒用、沒出息! 這不禁令人慨嘆, 這是個怎麼樣的社會, 怎麼樣的文化啊! 首先, 就算孝全真的是貪花弄月, 那又有何不可? 為甚麼人不能為自己而活、不能選擇過自己喜愛的生活呢? 其二, 壓力來自四方八面, 對孝全肆意指劃批評,正是“子非魚”, 且又“干卿底事”呢! 再者, 為何強要違反個人意願,定要放棄小我而要為大眾、為國家、為家庭服務、甚或犧牲呢? 為甚麼可以那麼“理所當然”呢? 人在此等文化環境中難道不可以選擇, 在大我之下小我只可妥協順從?
孝全被迫倉猝上馬, 未有依計劃行事,以致誤了軍機, 中伏待救。借此說出年青將軍在失去自由自主後,已如斷翮之鶴, 縱有凌霄之志, 亦只能淪落與雞雉同群了! 孝全在放棄堅持自我,接受擺佈後, 開始則弱了信心,失去了方寸,致未有聯絡弟郎修訂計劃行事;繼而倉促領軍, 致中伏兵敗。獲救後, 更信心盡失,心鎖蔽聰,致仍未有主動與弟弟和義軍聯絡, 亦未有針對奸相的手段而加以防範, 全是一副束手待擒的心態。 及至金牌聖旨相繼而至, 亦無善策應付, 明知回朝有阱, 也只能無奈棄甲返京自投羅網。人在被否定了自我的價值、剝奪了自主的權利, 便會失去立身之基地, 窒礙原可自給的養份,便會無所依傍,甚而失去戰鬥能力,任由外力擺佈支撐!
殺子一場, 兒子留下血書“寫出平生無限恨, 英雄血淚湧心頭”, 提出深切的控訴:“引諭天倫樂, 栽成血淚詩, 凶殘如餓虎, 猶不噬親兒”! 2 但為父者未有徹悟, 未有為兒子尋個脫身之法, 反而一意孤行, 送兒子上絕路! 那是甚麼父愛? 那是甚麼道理? 更可笑者是孝全的犧牲換來的不是國事平靖, 不是家族無憂, 而是只落得小人重得意, 國勢更凋零! 這就明說“愚孝”之無能、側寫“愚忠” 之無聊了!
觀賞時殺子一場,頗受感動, 惟最感震撼者乃是觀眾的反應。因為編劇一早安排了一雙生弟郎, 是故孝全雖死了, 還有個孝義! 文武生換個扮相, 以弟弟的身份出場,氣氛一轉,變成喜劇收場!可惜! 可惜最諷刺的是當初解決不了的聖旨降罪致要非殺孝全不可的難題, 孝義一出來便輕而易舉解決了, 還不用上奏便立時殺了國丈觀眾固然額手稱慶, 立時遺忘了不久之前孝全的垂死掙扎、苦苦的哀求,也不再在意孝全的無謂犧牲,更把失去孝全之痛忘得一乾二淨! 這唯一的解釋是 因為他還有個弟弟, “無後為大”已不是問題了此情此景, 不禁慨歎! 一者,個人的生命原來竟是可以如此不堪的:個人的意義竟只是關係着族群裏所扮演的角色而已其二, 問題原來可以是這麼簡單的 : 難題是要冷靜理性用智慧和自力去解決的, 而不是埋首只往道德層面裏去鑚而莽顧他人基本權益, 也不是不計成效而藥石亂投, 更不是聽天由命的意圖僥倖! 孝全啊, 當初你為何輕易放棄堅持呢!
假若此劇沒有安插孝義出場, 而只以殺子作結, 或許更能觸動觀眾、啟發深思: 如能讓那唏噓延續, 或許更能激盪人心去審視檢討傳統價值,甚而重視保育個人自我,那便可使斷翮重生了!

1 藍天佑和鄭雅琪的演出。
2寫血書一段孝全有大段唱演,時間頗長,故以為血書應是長文以訴情道苦,可惜只得絕句一首,削弱了控訴之力,亦與時間有點不成比例! 若能以較長之詩或文章,表達孝全對骨肉之斷腸與對生命之絕望則更佳!


No comments:

Post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