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hursday 19 September 2013


點對得住杜鵑啼遍十三                                

2013年1月22日上午2:49公開累積瀏覽 326, as at 19/9/20132 

Blog轉載(10)

將會看《帝女花 , 因而又再挑起一個憋在心中的老問題, 實要借此時此處說將出來無他, 只希望各方包容, 保留唐先生原作唱詞而已!1   


《帝女花》的《相認》裏, 吾獨喜一段長平公主唱的長滾花下句, 全段音樂靜下子喉清唱 

『唉, 郎有千所愛, 妾餘三分命, 不認不認還須認, 遁情畢竟都更癡情, 倘若劫後鴛鴦…重合併, 點對得住杜鵑…啼遍…十三…陵! 君父賜我別塵寰, 我若再回生, 豈不是招人話柄。』

其中最愛是仙姐唱的『點對得住杜鵑…啼遍…十三…陵』一句, 可惜此句在06年《帝女花》重演遭改動成『點對得住杜鵑…啼血…泣皇…陵』  , 整句的意、景都不同了可惜! 可惜!   

或說『泣皇陵』都可做到繪聲繪影的效果; 可是『杜鵑啼血』早已被廣泛採用幾乎變成cliché (陳腔濫調?)了。 試看, 『杜鵑啼血泣皇陵』描繪的是杜鵑在皇陵附近淒啼, 像一幅畫, 又或是個定鏡。又可說影像是個庵堂陋室, 有心人貯立中宵,聽子規而憶君父, 哀國破而思先祖 - 遠處的皇陵也有同等傷心的悲鳴吧! 但相對原句來說, 還是差一點!  

原句曲詞意境淒美, 簡直一绝。  

只一『遍』 字, 所繪之聲影又自不同。唐先生的『遍』 字, 是動態的, 是時空交疊的: 寫的是杜鵑處處, 或低泫樹梢, 此起彼落; 或綣繞盤旋, 依依不去; 或悲聲鳴鳴, 綿延千山絕嶺、萬里荒丘 - 何等哀怨淒楚 唐先生巧用一個『遍』 字, 把影像‘拍’成電影一般  ,與王安石的春風又綠江南岸2的『綠』字有異曲同工之效,直是點晴之作。如此佳句, 怎好輕易捨之呢!   

在唱的效果方面,雖然韻腳未改, 但原句『點對得住杜鵑啼遍十三陵』的『遍』 字是去聲3, 『去聲分明哀遠道』4, 用於此較適合, 因較高越的音調能表達一股清冽的的傷痛
- 長平痛的非只為飄零無依、婚姻難成, 而是關乎宗祖國民、關乎忠義的責任, 是二百多年歷史的重擔, 是山崩巢傾的悲苦!

再說『十三陵』裏『三』是高平, 唱時如淒厲哭聲, 在清唱的安排下, 與『遍』字前後呼應, 特別能增加感染力。
相對來說
, 『血』字屬中入聲, 『入聲短促急收藏』
5, 在表達方面明顯不及了。而『泣皇陵』 裏『皇』是低平, 唱時如嚥在喉, 吞聲入肚, 跟前者相比, 效果便相去遠矣
 
就是為了那『十三陵』之故,因當時崇禎未入葬皇陵, 故數目不對。如說長平是泛指當時的十二陵**, 再加上南京的『明孝陵』, 但仍覺不妥, 怕會與現今北京『明十三陵』有所混淆, 是故要改之以免引起質疑云云6

   ** 更正: 原來不計南京的『明孝陵』、不計睿宗(實際未即位)在湖北墓和思宗的思陵(崇禎-未入葬), 當時在北京確已有十三個皇陵   只要把代宗北京金山的『景泰陵』也計算在內便可(https://zh.wikipedia.org/wiki/%E6%98%8E%E5%8D%81%E4%B8%89%E9%99%B5.)   

故此,為文當日弄錯了, 不好意思!  

也因此
, 原來長平唱『十三陵』,
無不妥
 不用為現代「十三陵」的稱謂而改動 也因此,原文以下三段文字 三個【】內有關皇陵數目的解釋 - 已不再需要了。》 

事實是祟禎在生時未及建陵, 【故若不計『明孝陵』的話, 在北京的是不足十三個陵的**。】要貼近史實, 是無可厚非的, 也知改動也是出於認真和追求完善的良好目的。故本文對改動是理解的。   

但是我仍認為可對原劇本多所包容。【首先, 長平在哭悼遠祖列宗時, 又怎能不計開國的太祖呢? 那『明孝陵』又怎能不算在內? 不算反而是大逆不道呢! 】 況且, 以後人為北7的十三個明皇陵所取的統稱來指說長平提及當時確實存在的十三個明皇陵為不妥當,因會引起混淆云云, 實有點兒霸道奪理!   

其次,也可從另一個角度看, 而不用計算南京的『明孝陵』在內,因為可以借此道出長平作為女兒的主觀願望 - 心中早願父王能入葬皇陵 - 亦無不可, 那再加上當時北京的十二陵, 便成十三之數矣 (雖然前論點較合理妥善) 。】

其三, 何妨把十三視作虛數  , 文章中的虛詞用法,各施各法: 弱水可以三千、後宮佳麗可以三千、仙山風雨也可以三千。再者,《帝女花》只是一劇而已, 不近史實的又何止此一點? 試舉一二例子: 祟禎自缢時應只三十來歲,那豈不是不能用8演崇禎? 文獻所載, 長平公主是與駙馬在清帝安排下, 先成婚, 一年後傷痛而歿的, 那劇本是否要改寫呢?  

由來小說戲曲都喜信手拈來歷史片段, 或加插人物情節, 或穿鑿附會, 或無中生有, 虛中有實, 實中有虛,《三國演義》如是, 《西遊記》如是。既然《帝女花》已有多處藝術加工, 在劇本上註明是虛構便應可解決問題吧,可否包容保留此佳作的原貌呢?   

如真要改動, 現在已不可能徵得唐先生的同意了, 那怎辦還是不改好了! 希望今次看《帝女花》能再聽到此佳句吧
  


1 因寫此篇, 特意上網搜集資料, 發現已有戲迷發表了不少意見, 雖錯過了熱鬧, 但心癢難靜, 還是要說說個人的一點看法。

王安石《泊船瓜洲》:「京口瓜洲一水間,鐘山只隔數重山。春風又綠江南岸,明月何時照我還?」其中「春風又綠江南岸」一句,巧用一個綠字,雖非首創, 但已廣為人津津樂道。

3 後期更正。

明釋真空的【玉鑰匙歌訣】

同上

參看網上討論區文章

7 指在北京天壽山一帶的明陵。

後期更正。

2 comments:

  1. 雲浪
    2013年1月22日下午11:34
    CCS姐, 你好! 也順祝你新的一年身體健康, 開開心心!
    哈哈, 真沒想過要用尺來量長江呀!(laughing)(laughing)
    我剛看戲歸來, 收到你的留言, 很開心!昨晚花了一晚的時間才打好, 今天精神有點不佳, 看戲也提不起勁(yawn)。回來看見你的留言, 精神為之一振, 昨天的辛苦都忘記了!(big hug)
    你看, 我弄了半晚, 仍然是字體不一, 大小不同, 真激氣(angry)! 結果我把那可惡的新速成去掉, 重新再安裝舊速成, 才好了些!(sigh)


    CCS
    2013年1月22日下午12:16
    雲浪,
    (applause) 先祝你新年快樂, 身體健康!
    你分析得很好, 有說服力, 中國文人一向愛用比喻和虛數入詩詞歌賦之中, 例如李白的名詩:
    "朝辭白帝彩雲間,千里江陵 一日還。 兩岸猿聲啼不盡,輕舟已過萬重山"
    當中的虛數更多, 難道大家真的去數一數長江三峽兩岸是否沿長真有萬重山, 或用尺去量長江是否剛好千里咁長, 又試驗是否一日可往還咩 ?
    如果太認真, 相信羅貫中的三國演義及查良鏞多部武俠小說內容都要改了, 觀眾讀者都明白戲曲和小說並非是國家認可的正式歷史書, 不會被當中的曲詞誤導的, 相反隨便改了唐滌生原句, 意境立刻失色, 唱也不順口, 還是不改為妙!
    反而 再世紅梅記中 折梅巧遇開場, 有句 "綰不住芙蓉粉面..." 的"綰", 任姐以前發音是"管", 但近十多年伶人們改返用正確發音"挽"來唱, 這改動我很讚成, 相信唐滌生填詞時也是用"挽" 音的, 唱成"管" 反而怪怪的, 也不押韻(smile)

    ReplyDelete
  2. 雲浪
    2013年1月22日下午11:34
    CCS姐, 你好! 也順祝你新的一年身體健康, 開開心心!
    哈哈, 真沒想過要用尺來量長江呀!(laughing)(laughing)
    我剛看戲歸來, 收到你的留言, 很開心!昨晚花了一晚的時間才打好, 今天精神有點不佳, 看戲也提不起勁(yawn)。回來看見你的留言, 精神為之一振, 昨天的辛苦都忘記了!(big hug)
    你看, 我弄了半晚, 仍然是字體不一, 大小不同, 真激氣(angry)! 結果我把那可惡的新速成去掉, 重新再安裝舊速成, 才好了些!(sigh)


    CCS
    2013年1月22日下午12:16
    雲浪,
    (applause) 先祝你新年快樂, 身體健康!
    你分析得很好, 有說服力, 中國文人一向愛用比喻和虛數入詩詞歌賦之中, 例如李白的名詩:
    "朝辭白帝彩雲間,千里江陵 一日還。 兩岸猿聲啼不盡,輕舟已過萬重山"
    當中的虛數更多, 難道大家真的去數一數長江三峽兩岸是否沿長真有萬重山, 或用尺去量長江是否剛好千里咁長, 又試驗是否一日可往還咩 ?
    如果太認真, 相信羅貫中的三國演義及查良鏞多部武俠小說內容都要改了, 觀眾讀者都明白戲曲和小說並非是國家認可的正式歷史書, 不會被當中的曲詞誤導的, 相反隨便改了唐滌生原句, 意境立刻失色, 唱也不順口, 還是不改為妙!
    反而 再世紅梅記中 折梅巧遇開場, 有句 "綰不住芙蓉粉面..." 的"綰", 任姐以前發音是"管", 但近十多年伶人們改返用正確發音"挽"來唱, 這改動我很讚成, 相信唐滌生填詞時也是用"挽" 音的, 唱成"管" 反而怪怪的, 也不押韻(smile)

    ReplyDelete